7月1日,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以下简称“省摄协”)正式建立“历史影像资料库”,并将首批完成数字化归档的954幅反映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云南历史风貌的珍贵老照片,全套移交至云南文学艺术馆永久保管。这标志着云南省摄协在系统性保护历史影像遗产、构建地方历史视觉档案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美丽云南 “摄影天堂”
云南,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禀赋,被誉为“摄影天堂”,亦是近代以来历史影像遗存极为丰富的省份。从1887年起,不少西方探险家、摄影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来到云南,使云南成为近代以来发现、拥有不同时期老照片最多的省份之一。从1896年至1949年半个世纪的悠悠岁月中,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美籍奥地利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等多位西方摄影家先后涉足云南,留下了大量历史影像。1949年以前,云南只有极少数人从事摄影,这一时期,廖新学、杨春洲、周润康以及来边地考察的人类学家庄学本,民族学家江应樑等前辈为云南留下了珍贵影像作品。
展开剩余79%1950年,昆明市民在金马碧鸡坊欢迎解放军入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将军向市民致敬。赵渝供图
同时,云南新闻摄影人杜天荣、孙时熙、雪印、杨长福、李玉龙、金克刚、范希胜、吴家林、徐晋燕、刘建明等记录和创作了大量反映云南时政新闻、经济生活、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珍贵摄影作品。为深入挖掘这批“时代切片”的史料与文化价值,省摄协于2025年初启动“摄影遗珍——云南1950-1980年代历史影像图片”征集工作。
1950年,昆明市民在近日楼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赵渝供图
收集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具有历史和美术价值的摄影图片并建立数字化档案,这是云南省摄影家协会近年来抓的一项重点工程。本次征集工作由省摄协牵头,依托杨长福名家工作室具体执行,面向全省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及收藏者,广泛征集反映该时期云南时政新闻、社会变迁、城市记忆、民俗传承、自然风貌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老照片。
严谨征集 专家护航
征集工作历时三个月,过程严谨细致。征集小组走访了多位云南资深新闻工作者、老摄影家及收藏者,进行深度访谈与影像挖掘。例如,征集小组多次拜访了云南省摄协第一届主席、新华社云南分社摄影部原主任李玉龙,从其数万张珍贵底片中精心挑选、考证,并详细记录拍摄背景;原解放军画报记者、云南画报原副社长范希胜闻讯后主动捐赠一批历史照片,并参与照片挑选和修订文字说明工作;省摄协原副主席刘建明也提供了大量作品供筛选。杨长福名家工作室亦贡献了自身收藏的历史图片。
1950年,昆明市民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赵渝供图
在整个过程中,专家团队发挥了核心作用。多次组织专题观片会,对照片内容、人物、背景进行细致研究与考证,甚至亲自撰写照片说明。多位资深摄影专家全程深度参与,在照片甄选、内容辨识、真伪鉴定及文字整理等环节提供了大量专业意见和细致工作,确保了入库影像的历史真实性与信息准确性。
成果丰硕 专业存藏
经过广泛征集与严格筛选,征集小组从3000余张应征照片中,最终精选出第一批954张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作品正式入库。为确保影像档案的长期保存与未来利用,除极个别情况外,所有入库照片均采用专业级的TIFF格式(非压缩格式)进行高精度扫描,最大程度保留原始照片的完整细节,总数据量达50.5GB。
这批珍贵影像被科学分类为时政、历史等四大主题。征集工作高度重视版权规范,已与7位摄影师及1位照片收藏者正式签订用稿协议,确保版权清晰、来源合法,保障各方权益。
移交入藏 惠泽后世
在今日于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文联)举行的历史影像资料库成立暨首批影像移交仪式上,省摄协将包含全部954张高清电子影像档案的1个硬盘,正式移交给云南文学艺术馆备份保管。
云南文学艺术馆作为集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殿堂,致力于打造云南文化新地标和国际文艺交流窗口。此次省摄协历史影像资料库首批数据的成功入藏,将极大丰富该馆的历史影像资料馆藏体系,为未来开展学术研究、主题展览、公共教育及文化传播提供宝贵的视觉资源库。
省摄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历史影像资料库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文化工程。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不可再生的“时代切片”,直观记录着社会变迁、人文风貌与重大事件,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视觉桥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首批影像的成功征集与移交入库,为后续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省摄协将继续致力于云南历史影像的抢救、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让这些珍贵的视觉记忆得以永续传承,照亮未来。
云南省文联领导、省摄协在昆主席团成员、部分老摄影家代表、省摄协在昆理事、云南文学艺术馆代表及高校师生代表共同见证了此次影像资料库成立暨移交仪式。
开屏新闻记者 晋娜 摄影报道
一审 丁星亦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股票配资招商
发布于:云南省下一篇:没有了